

积攒厚实的“家底儿”——东荣三矿“安全三量”工作纪实
在煤炭行业,安全与生产相辅相成,“安全三量”即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是衡量采掘接续关系是否和谐有序的关键量化指标。东荣三矿自2023年以来,移交新采区4个,构成采面9个,通过实施科学谋划、科技创新、管理培训和严格考核,从原来的生产接续“贫困户”逐步走向了安全三量“奔小康”,为矿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攒出厚实“家底儿”。
科学谋划布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举措
该矿面对生产接续紧张的难题,由总工程师牵头,带领全矿技术团队通过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与精准分析,精心设计出缓解接续紧张的“过渡”方案。将新区域作为接续重点和生产主攻方向,规划挖潜块段以稳定产能。相继规划设计出东三采区、东三里部采区,开辟“绿色解放层”,有效调整生产接续。他们结合现场实际,全面推行对规对标设计。经过三年的系统调整与采区布局优化,将“界内找煤”和“资源划转”作为保障矿井长远接续发展的两大关键举措。矿井安全“三量”不仅达标,还位居公司矿井前列,充分满足了生产需求。
为了保证“安全三量”充足,该矿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缺员队组人员补充力度,全面搭建起科学合理的劳动组织架构。全面落实包机制、岗位责任制、区域负责制,切实把正规化管理、正规化组织、正规化生产深深根植于掘进生产一线。同时,充分运用内部市场化机制,职工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他们还根据每个工作面地质条件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正规循环个数,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化相关要求施工,全力提高正规循环率。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该矿严抓小班后配套服务,确保“风水电运材”等生产要素充足供应。工作面人员专心致志地做好“打放支装运”等工作,全力提高小班正规循环率,超前做好生产准备,加大工作面安装回撤力度,确保队组搬家不停产。矿机运、通风系统也提高了服务质量。机运系统把生产物资直接送到采掘工作面“家门口”,他们还及时配送矿车、合理调整皮带运输机运行时间,提高了工作面出货拉运效率,为生产赢得时间;通风系统则根据工作面长度、断面大小、作业人员数量等情况,科学合理配风,为职工创造安全高效舒适的作业环境。
与此同时,该矿充分发挥“三结合”技术研究室作用,每周组织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对矿井生产全过程进行优化,通过简化环节、合理配置,进一步释放安全产能。以技术需求为导向,有力推动了矿井技术经济一体化进程。先后确定了北三采区29-1层右二片、三片,东九下山采区30层右四片冲击地压工作面的超前灾害治理方案,通过开辟“绿色解放区”,充分释放安全产能;重新布置东九下山采区30层三条系统下山,解放了巷道保护煤柱压覆煤量;将西二采区16层2个走向工作面改为3个倾斜面布置;将西二采区18层2个走向工作面优化为2个倾斜面布置;优化施工东九下山采区30层右四片补道,大幅提高了矿井资源回收率。
科技创新驱动是提升生产效能引擎动力
科技创新是驱动矿井“安全三量”持续进步的不竭源泉。大力推广“五新”应用,加快推进“四化”建设,宛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矿井“安全三量”全面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该矿不断加大新装备投入力度,全力提升综掘机械化水平。目前,该矿已拥有大功率综掘机7台。其中包括EBZ-200大功率综掘机2台,EBZ-260大功率综掘机3台,EBZ-626大功率综掘机1台,EBZ-636大功率综掘机1台。这些大功率综掘装备犹如一支支钢铁劲旅,不仅扩大了综掘队组的规模,还提高了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以及综掘单机水平。气动链轨运输车在903队、907队和623队成功应用更是如虎添翼,在工作面不方便铺设钢轨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材料运送效率。凿岩台车作为另一项创新之举也展现出了非凡实力。它具备3.5米孔深度、钻眼耗时低、钻眼眼壁平整质量高以及同时打两个炮眼的特点,极大地减少生产劳动力并提高了爆破效率,实现减人增效、少人则安的目标。
2021年10月,双矿公司引进的东北地区首台矿用盾构机“龙盾一号”在东荣三矿投用,该盾构机是集掘进、出渣、支护、除尘、通风、导向、远程故障诊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硬岩巷道全断面掘进设备,从此开启了煤矿掘进“盾构时代”。
大功率装备必然带来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以903综掘队为例,在东三里部采区14层右一片切眼工作面施工时,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生产环境,该队仍能在1月份取得半煤岩进尺407米的骄人成绩。“龙盾一号”更是创造了小班进尺最高13米,单日进尺最高24米,全岩大断面月进尺最高451米的东北地区岩巷掘进单班、单日、单月“三项”进尺历史最高纪录,创造了全国首例敞开式盾构机最小转弯半径100米纪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在智能化综掘装备上大力投入和机械化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的生产模式。
新工艺的应用也为解决安全生产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加强顶板管理一直都是掘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之一。该矿采用了注浆堵水工艺,提高围岩整体性,同时对巷道渗漏点进行封堵加固,实现了超前治理顶板灾害目标,显著提高了掘进单进水平。
在新材料的应用领域,炮掘工作面采用数码电子雷管爆破。该雷管抗干扰能力强,需完成下载注册码、扫码确认、连线、组网等一系列程序后,方可起爆,防止误操作而引发安全风险。数码电子雷管组网连线更加便捷,操作人员无需再纠结串并联方式,也不需考虑段别与顺序,操作简便易行,提高了爆破效率。
新技术的应用为矿井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在东九下山采区30层右三片采煤工作面下料道,采用了“110工法”沿空留巷工艺;而北三上山采区29-1层右一片采煤工作面,上巷则运用了走向及倾向断顶孔技术,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北三下山采区29-1层右三片采煤工作面,采用断裂孔技术,有效治理冲击地压灾害问题。在监测方面,引入了SOS微震在线监测系统、KBD5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仪以及KJ427矿山应力在线监测系统,实施区域和局部的监测预警,同时,还采用钻屑法进行效果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治灾效果。
管理和培训并重是塑造高效能团队基石
该矿结合“安全三量”工作,通过科学管理与系统培训的双重加持,提升团队协作力与执行力,为应对复杂生产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该矿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值带班制度。尤其是当工作面出现“岩墙”、过断层、地质灾害等安全生产问题时,他们立即主动进入战时状态,任何时间出现问题,总能在一个小时之内迅速赶到生产现场,靠前指挥,及时处置问题,维持正常生产秩序。此外,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保一个段队,深入生产现场和班前会,了解包保段队生产计划、生产效率、人员出勤、任务完成等情况。对于生产效率低的段队,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齐心协力提高生产效率,为矿井“安全三量”充足打下坚实基础。
该矿以打造 “三化”队伍为导向,通过练兵比武、专业竞赛、学习研讨、现场写实、知识考试等多种方式,严格落实末位淘汰制度,逐步淘汰业务不强、能力不高、作风不硬的人员,全力打造一支对党对企忠诚、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队伍。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班组长脱产培训,着力提升班组长的业务能力水平,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现场指挥与把关的重要作用,团结带领班组人员在生产任务完成、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目标实现及质量达标等方面再创佳绩。自2021年3月份以来,始终坚持每月对技术员进行业务考试,全面检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技术应用水平,并将考试成绩与职务晋升、工资收入等方面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为矿井“安全三量”的平衡管理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该矿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立“党员服务队”,全力支援生产一线。今年以来,共支援劳动300余人次,清理皮带道累计1200米,运送生产物料50余车,极大缓解了生产难题。
严格考核管理是提升工作质效重要保障
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安全三量”的平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保持这一平衡状态,这个矿精心制定了一套严谨而细致的考核管理制度,将开拓进尺这一关键指标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对采面接续、采区接续及开拓工程的高度重视。
严格按照万吨掘进率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根据万吨掘进率量化考核情况,科学组织生产,以确保掘进进尺总量满足“安全三量”要求,保障矿井生产连续性。
充分利用每月的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会议为契机,将开拓进尺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和考核,剖析安全技术经济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有力推动了整体掘进效率和安全水平的提升。
矿安全监察处每月组织采煤、掘进、机运、通风等系统及相关职能科室,对全矿工作面,特别是边角末梢作业地点、岗位机台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隐患自检自查与质量标准化验收,确保各项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此外,还定期组织各专业专项检查,每周一天一个专业,对所有工作面进行隐患排查,检查出来的隐患问题全部闭合整改完毕,为“安全三量”达标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山高路远,志向更坚;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安全三量”作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核心指标,其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矿井长远发展。该矿将通过科学谋划布局、科技创新驱动和严格考核管理等举措,确保“安全三量”的平衡与充足,持续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该矿将继续以“安全三量”为工作重心,筑牢安全生产根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上一篇: 新安矿:精准施策强培训 充电蓄能促提升
- 下一篇: 东保卫矿:深化安全管理 夯实生产基石